第一眼看到图一,第一时间让我想到的就是MUNSELL色相测试色棋,记得刚进公司那会,按照公司的规定,新人都必须完成一项关于色彩的测试,测试合格者才能继续留下来,那天所用的色彩工具就是色棋,色棋给我的感觉像极了图一,就算我错觉了,我感觉图一跟色棋也存在着某种相关性。
图一
MUNSELL色相测试色棋
果不其然,翻阅了很多的资料,原来图一是300多年前瑞典博物学家Richard Waller发表的《简单色与混合色表》,该色表一共有119种颜色,由浅至深排列。主要用于给自然界发现的物体描述颜色。使用者将实物与色表对比,就可以确定所观察对象的颜色名称了。同一时期还有其它科学家创建的色表,由于时间久远未能保存完整,可惜了。Waller的色表表明,在那个时候,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简单色可以混合出混合色(即中间色)。但是用色表这种二维表格的表现形式,颜色之间的过渡、关联关系并不明显,不过以当时的条件环境,能采用肉眼和标准色对比的方法来进行颜色描述,算是唯一靠谱的表色法了,当然,这是在能量谱被发现之前。
随着社会的发展,显然Waller的色表已经无法满足人类对色彩的需求,到底有没有比色表更有逻辑更容易记忆又不会把人搞晕的表色法呢?伟大科学家牛顿在研究中意外发现了原来白光可以用棱镜分离出彩虹色,从此人类才开始有更科学、更精准的颜色研究之旅。后来牛顿大胆的把直线排列的彩虹色带变成了色轮,蓝色和红色首尾相接,中间增加了紫红色。蓝色红色之间的大段空白被衔接上了,色彩之间的关联更加直观。不但所有能明显识别出来的色相都标注在色轮里,还有了种轮回的哲学意味。
古代的色轮
在牛顿色环的启发下,许多科学家纷纷在此基础上对色环进行了完善工作,英国的昆虫学家Moses Harris,融合了之前天文学家兼地图学者Tobias Mayer提出的色彩三角形理论,利用同心圆环标示色彩,色环越往外颜色越浅。黑色,则是以三原色混合来表示。后来的研究者认为,其实这就是现代标准色彩体系的雏形。我们来看下Mayer研究的色彩三角形和Harris研究的色环。
Mayer提出来的三原色理论:所有颜色由红黄蓝三种“原色”组成,分别占据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改变他们的配比关系,可以产生混合的过渡色。过渡色可以按照跟原色的关系远近,分布在顶点之间的连线上。而Harris的色环里已经有了浅颜色,但是深颜色还没有。肿么办,纸面有限,已经放不下那么多深颜色了。。。于是乎,就有了德国科学家Johann Heinrich Lambert的三维色彩金字塔:
此外还有球性的、半球形的、四面体形的三维色立体,他们是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艺术家们按照自己的理解为表色体系作出的贡献。其实这些就是Munsell等现代表色体系的前身。随着大家对颜色理解的步步深入,色彩概念越来越清晰,在三维色立体中,表色体系显得更加有逻辑、更加接近本质,现代表色体系从此定型。
德国画家Philipp Otto Runge发表的球状色立体
Runge的球状色立体色空间算是做的很到位了,不过后来孟塞尔发现这种球状的色空间开始有点不对劲了。不对劲在哪儿呢?如果保持这种严格的球形,有些颜色是没有办法均匀地变化!举个例子,以上面的剖面图为例,在灰色的地心位置往赤道方向走,往左走六步到最红的颜色,往右走六步到最绿色的颜色。虽然都是六步,可是红色方向每一步的颜色变化,就比绿色方向的颜色变化明显。这就是所谓的“步长”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个让颜色均匀变化的问题,美国的画家Albert Henry Munsell做了大量的实验,最后做成了这样一个类似于纺锥形的色空间。
Munsell色空间的模型是在坚实的实验数据基础上完成的,这是Munsell体系经久不衰的重要基础,可以看到,Munsell色空间里有局部地方会突出一块,表示这里放了一个额外的颜色,另一些地方凹进去一些,表示这里木有颜色可放了,空着。
在没有计算机的时候,做成色卡本,munsell色卡是这样的:
Munsell在色彩界的贡献其实并不是把色空间形状改了!而是,他第一次科学的系统的明确的提出了颜色的三属性:色调、明度、饱和度,且Munsell色空间以此为三维坐标,对颜色进行了更科学的重新排列,这可谓是在颜色科学的历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如今munsell色卡新版是这样的,点击查看详情:munsell色卡;
从这里我们能看到,人类早早开始对“标准颜色”,或者说“颜色的标准”进行探索,可见为了能够精准使用颜色和精准交流色彩,人类研究下了很大的功夫。